作者:radio1900
一,从模拟到数字录音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再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录音技术,将声音直接刻在母版唱片上,一张唱片只能记录1首歌,频率的宽度最高大概只有到4000Hz,也就是现在非Volt通话时的音质(Volt是8000Hz,音质好得多)打某些400电话,等待时播放音乐听过没有?那会儿的录音音质就那样。
随着技术发展,以磁带为介质的数字录音技术诞生。这句话是不是挺令人费解的?磁带不是模拟信号吗?不一定。磁带既可以记录模拟信号,也可以记录数字信号。
比如《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男主角碇真嗣不离手的SONY Walkman原型机WMD-DT1,其实就是一款数字磁带机,据说音质特别特别好。
由于是数字信号,只要信号读取无误,信噪比、频宽是大大优于模拟信号的。当然,一盘这样磁带的成本,也是远高于普通磁带的。
二,概念纠正:采样规格≠频响规格:
二十一世纪,数字录音技术全面开花。目前最新录音技术可以买到唱片的规格,采样规格是32bit 384kHz。384kHz?完全没概念啊。
通常认为,2个位置可以确定一个坐标。CD格式为16bit 44.1kHz,也就是可以记录每秒钟2万2千零500次的振动,也就是大约2万赫兹的声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录制的自行车铃声,用24bit96kHz采样规格,录音笔支持40kHz频率记录,一直到40kHz,都是有车铃的泛音存在的。这只是一个几十块钱的车铃。对于价值几百万的提琴、钢琴,它们的泛音组成更为丰富,频带也更为宽广。首先要忠实记录这种丰富的高频泛音,距离完美还原声音才更近了一步。
此192非彼192
通常我们说24bit/192kHz,实际记录的声音,最高频率只有192kHz的一半,也就是96kHz这么高。24bit/192kHz只是采样规格,不是记录规格。
而384kHz采样规格,才可以记录每秒钟振动192千次的声音,这才是真正的192kHz声音。
并且这么高频率的声音,必须用同样规格的麦克风来记录,这就是瑞典铜制真空管麦克风"永恒音乐"。有趣的是,当这种麦克风被设计制造出来,并没有一个录音设备可以支持这么高规格的录音,直到最近,24bit/384kHz录音的出现,才让这种麦克风得以施展。
Meister Music唱片就擅长录制24bit/384kHz采样规格唱片,这些唱片都是真实经话筒录制的、有真实的混音空间的、真实声场的作品,效果特别棒,我待会挑唱片推荐给大家。
三,Hi-Res DXD 软硬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DXD是高规格PCM,兼容性和PCM一样好,比DSD强很多。我是用iPad下载"索尼精选Hi-Res音乐"APP,通过转接头连接RME ADI-2 DAC解码器耳放一体机开启Hi-Power模式,搭配AKG K712 Pro头戴式耳机来听Hi-Res DXD唱片。
RME ADI-2 DAC数字解码耳放一体机支持32bit/768kHz采样规格播放,可以完美支持DXD、也就是24bit/384kHz唱片播放。
而AKG K712 Pro是一款高音很通透的大耳机,声场宽广,频响宽广至40kHz,钢琴声音清脆,金属光泽明显,并且价格非常实惠,特别适合聆听Hi-Res唱片。
那么什么耳机可以比较完整的播放频率超过10万赫兹的声音?MDR-Z1R高解析度立体声耳机!官方价格12999元,频率响应4Hz-120kHz(120000Hz)!虽说还没到192kHz,但也已经非常非常接近了,远比我手里这只频响40kHz的AKG高太多,这是我下一个购买目标。
四,384kHz唱片赏析
通过对比同一首维瓦尔第《四季:春》,DSD 256比24bit/192kHz PCM要通透,所有的乐器都更水灵。238元/张的DSD,比168元/张的24bit/192kHz带来的提升,是巨大的。
索尼精选的DXD唱片,尤其是384kHz的DXD唱片,来到了278元/张的价位。24bit/384kHz DXD唱片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有记录超过100kHz声音的能力!那么从1kHz至200kHz的频段,则可以完完整整的录制下来,不会有任何衰减。那么结果就是,所有乐器的声音都非常通透,巨量的细节喷涌到你的脸上,仿佛听觉被提升了一般,没有注意到乐器的细节都被忠实记录下来了,一下子脱离了纷扰的都市,进入了属于音乐的净土。
这次给大家推荐《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这张唱片于2019年7月18日在大阪交响乐团音乐厅进行384kHz采样规格的现场录音。并且采用Onepiont录音技术。其最大特点就是,你可以听到演唱/演奏者的气息,你听到的,和演奏者听到的声音,是在一个点发出的。其结果就是,每种乐器的清晰度,相比之前同一曲目的录音,高了不少。
由饭森范亲指挥,日本世纪交响乐团演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钢琴家横山幸雄演奏法国乐器钢片琴,为本曲增添法国色彩。
全曲只有两段旋律,交替进行演奏。大部分介绍都会说这是一首全曲渐强的曲子。从开始的长笛独奏,到长笛+小号二重奏,到短笛+圆号+风琴+钢片琴四重奏,到全乐队合奏。而说全曲渐强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中间还有一段长号独奏,再回到合奏。
最初四小节用了10秒钟,小鼓以非常轻微的幅度进行敲击
TAMBOURS小鼓这一行,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整支曲子3/4拍,都以这个节奏去敲,那对于一个鼓手而言,从头敲到尾一二十分钟保持一个鼓点会不会无聊呢?我们后面在讲。满篇的休止符中,还有ALTOS英国管和VIOLONCELLES大提琴,同样起着加强节奏的作用。小鼓由演奏家广川祐史演奏。
这是前四小节的频谱图,可以看到400Hz及以上,都是非常明确、简单的节奏音,其泛音规律的向上延申至10kHz直至消失。
四小节过后,首先登场的是长笛。长笛通常被用于描绘晨曦中透过枝叶的第一缕阳光,植物发芽等生机盎然的场景,音色丰满不突兀。在波莱罗舞曲中,作为首个独奏乐器出现,也是有逐渐起舞的用意。长笛的部分,由乐团首席永江真由子演奏。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一共有两组主题,分配给不同的乐器以及乐器组合演奏。直到曲终。由于演奏的旋律相同、节奏相同,并且几乎每一种乐器都有一段独奏,用于展现乐器自身音色和演奏技巧。因此正好结合这曲我们来彻底看看乐器与频响之间的关系。
在长笛领衔的第一个8小节中,可以通过频谱看到,下半部分横线的部分,是长笛持续吹奏的音符。最下方鲜明的黄颜色线条,位于400-600Hz之间的部分,就是这8小结的音高。400、800、1.2k、1.6k、2kHz也都有红颜色的横线,这些更高频率的信息,是长笛组成长笛专有音色的泛音。如果我们只听到对下面一根黄色横线的声音,那么此时的长笛,就和老式红白游戏机的声音差不多,只有加上了上面频率翻倍的红颜色横线,才能听出来是长笛。
而频谱的起伏,也随着乐谱同步。可以看到,频谱中的起起伏伏,和乐谱中音符高低起伏非常接近。
而泛音的频谱,则与乐谱的音符只能说是基本一致,会有一些变化,越往高频,泛音频率的变化就越大,越彰显乐器的独特性。
在第二个9小节旋律中,第一个音符是本曲的最高音Res。我们将通过这个音,查看该乐器的在本曲中的泛音上限是多少Hz。
第二个9小节的频谱,到我无法分辨出和背景小鼓的区别的频率,长笛的最高泛音频率是4.2kHz。
悠然的长笛过后,来了一个比较"硬朗"、"直接"一些的乐器:单簧管。如果说长笛像一缕阳光,那么单簧管就是有些耀眼的艳阳,底气特别足,音色浑圆。
图中第三小节开始Clar.(Carinette)单簧管休止停止,Solo开始,旋律和长笛完全相同。
直接截取单簧管的长音Re,也就是图中央不断升高的短横线,基音在600Hz,能量非常的足,经过1.2k、1.8k、2.4k、3k、3.6k、4.2k、4.8k泛音攀升,最后一根能分辨的线,落在5.4kHz,比长笛高了2个600Hz,高频泛音要更丰富一些。
如果你的耳机能重放5.4kHz的频率,那么恭喜你,至少在《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这一曲中跨越1个多八度的单簧管,你是可以完整听到所有细节的。单簧管由首席演奏家持丸秀一郎演奏。
镜像长笛的频谱与单簧管对接,比较中央的部分两个乐器的Re就可以看出,单簧管的高频信息真的是较长笛丰富很多,在3.2kHz Re后面星星点点的红色点,长笛几乎不可见了。还有一点,注意最下方的黄色线条,单簧管要比长笛清晰很多,这说明它的音量要大于长笛。
第三个出场的乐器,是Bon(Basson)大管,巴松管就是它。源于意大利文Fagotti一捆柴。图中可以看到,大管的直径、长度远超长笛和单簧管,可以发出更低的声音。同时大管的中高音也有着其不同的色彩,通常在乐队中负责反面形象的表现。
别蒙,只看第二行Bon就行。在《波莱罗舞曲》中,大管打头阵负责表演戏虐的变奏旋律Solo,并且借着大管的滑稽音色,更加强化变奏的效果,形成与长笛、单簧管一正一反的效果。
这段旋律,太多音降了半音。反派真的是有不同的帅法,其实远比正派丰富。就像我之前写勋伯格一样。这张频谱图在La La La La这个部分,基频大概500Hz,而特别明显的高频泛音一直顶到10kHz还是有细节。我们再来一张图看看大管的这个音究竟能飙到多高。
一直到13.6kHz以后,就难以分辨了。制作工艺复杂,长度超过1米的大管,没想到有这么丰富的泛音。
小单簧管比通常的单簧管更短更细,音高高4度。交响乐的魅力之处,就是即便是每个乐器轮流Solo,但都是用属于自己最有特色的音域来表演。
小单簧管和大管一高一低,形成了怪诞CP二人组。大管的最后一个音,和小单簧管第一个音,刚好在一张乐谱。
大管vs小单簧管,低高搭配。
镜像大管频谱,会发现右边的小单簧管,在高频泛音方面的能量,远超左边的大管,显得非常清晰。
小单簧管的泛音在18kHz仍有区别于背景音的细节。这个频率对于不少耳机音箱,都是会明显衰减的频率。并且也是有损压缩算法着重压缩的部分。只有Hi-Re级别的耳机,这部分频响才是比较平直的。会有种直冲脑仁的感受。
至此,一个完整的旋律交替,就已经介绍完毕了。
在开始新一段旋律之前的间奏部分,小鼓的敲击幅度增大了。所以虽然节奏不变,但力度一直在变。
左图是4种乐器Solo结束后的间奏,右图是舞曲以开始的前奏。左边频谱基本为紫红色,说明能量比较强。右边为暗紫色,与背景噪音音量比较接近。最高频率刚才小单簧管的频谱图已经如实反映,到18kHz左右,比先前到10kHz就没了要提高了一倍。
接下来登场的,作为第一条旋律的乐器是Hautb.d’amour(Hautbois) 抒情双簧管。双簧管和大管一样,都是双簧片乐器。我个人觉得声音比较扁一些,个性的音色丰富一些。
在这段录音中,可以听到乐手开合嘴唇的声音,换气声。由双簧管首席演奏者宫本克江演奏。双簧管的频谱图Re大概在6.8kHz,和单簧管的5.4kHz差不多,略高一些。
第二遍是由长笛和小号进行合奏。二者配合天衣无缝,得到一种复合的全新音色。
9.6kHz都有清晰的细节,并且频谱的泛音组成丰富了很多,听起来的感觉就是又丰满了一些。
第二条旋律,再度出现时,加入了萨克斯风这个大杀器。
Sax.T.中音萨克斯风,古典音乐翻译为萨克管,对于这种乐器大家听的最多的一支曲子就是肯尼·G的《回家》。那中音萨克管在这一票古典音乐乐器中,它的频响表现如何呢?
首先就是中音萨克管的能量特别强,音量非常大。并且,频响范围非常的宽,这张图到10.6kHz细节还是很明显。
到17.9kHz,中音萨克管的横向的频谱,还是打破了小鼓的规整,是前所有独奏乐器中,高频泛音最丰富的乐器。和小鼓18kHz的目前最高频响范围齐平。
到这里我必须抒发一下我的感受:
旋律一长笛4.2kHz
单簧管5.4kHz
旋律二大管13.6kHz
小单簧管18kHz
间奏小鼓10kHz到18kHz
旋律一抒情双簧管6.8kHz
小号+长笛9.6kHz
旋律二中音萨克管17.9kHz
同样的旋律中,频率是一直爬升的,满足感是递增的。令我深深佩服拉威尔在选择乐器方面的精妙。萨克管后,会有怎样的安排与惊喜呢?我期待一下。
啊,是高音萨克管!
这时候,我为啥还截图乐谱呢?因为除了第6行后2小节是高音萨克管的旋律外,同时还有9种乐器来作为陪衬,丰富表现力,增强听感。
从60、100、180-440、560-660、800Hz、1.6kHz等都有着丰富的乐器,包括双簧管、圆号、小号、英国管、小提琴组和大提琴组拨弦等。
相比长笛+小号的合二为一,拉威尔开始寻求新的CP感:Pte短笛、Cor圆号、Celesta钢片琴。
短笛的声音特别尖利,除了有另一只短笛低吹一个8度外,还伴随着同样旋律的其它二种乐器。钢片琴作为键盘乐器,由两个声部组成,两个声部之间刚好差8度,也就是没有任何和弦。
圆号的作用就是承载这两种中高音乐器,使其不单薄。
完整的频率,到了15kHz,实际上18.8kHz也有一点点信息,更高就没有了。这一个部分的听感,是目前最为丰富的。
接下来是管乐器拼盘。
双簧管、抒情双簧管、圆号、单簧管,有种多萧齐鸣的国乐感。为啥单簧管有两条乐谱呢,这就像音箱的二分频,相同的音色一高一低,涵盖更宽的频率,增强表现力。
再进入第二旋律,好玩的来了。本以为在管乐合奏之后,会再有一组其它合奏。然而并没有。这里要说一下长号的演奏特点,通过推拉活塞来定音高,因此可以非常方便的来连续的吹奏滑音,比如从Do滑到Mi而中间没有丝毫停顿,有一种拽拽的感觉。
Tromb.(Trombone)长号让Solo的字眼又回来了。
这就是长号的滑音,连续爬升。长号这段旋律的频谱,最高能到14.2kHz,当然听滑音才是这段的重点。
这会儿小鼓特别嘹亮,一看频谱,已经飙升至30kHz了!距离AKG K712 Pro的39800Hz还有9800Hz的余地,嗯,还能放得出来。
从第3小节看,有6种乐器合奏。并且实际上再往下看,旋律一样的还有Sax.T.中音萨克管这一行。也就是统共7种乐器:长笛、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低音单簧管、中音萨克管。这么多管乐器演奏第二旋律,可谓群魔乱舞。
这组管乐合奏的最高频率是17.8kHz,合奏的音色已经非常高了。
在第9分28秒,我们终于迎来的期盼已久的拉弦乐器声部第一小提琴组演奏第一旋律,由第一小提琴首席西川茉利奈领衔演奏。并且还有长笛、短笛、双簧管和单簧管。
注意只有倒数第五行的1ers Vons这一组拉弦演奏主旋律,倒数第四行2ds Vons仍然是以拨弦的方式演奏背景声。
频响首次破天荒达到了31.2kHz甚至更高,和小鼓同时衰减。这就是弦乐的力量。
再次重复第一旋律时,听觉上仍然是拉弦乐器为主,但要更有气势,有了和弦。
加入了Sax.T.中音萨克斯之外,2ds Vons第二小提琴组也加入了主旋律和弦演奏,由第二小提琴首席池原衣美领衔演奏。
在10分41秒,频谱也到达了34.8kHz、35.8kHz的高度。也是目前所有非打击乐器能达到的最高频响。
来到第二旋律,我引用的视频,这时候摄像师俨然已经不知道怎么拍摄了。所以来了个大全景。
那我不看乐谱,认为这一部分第一出彩的,就是小号演奏主旋律,在这么多的乐器中脱颖而出。再看乐谱(标红处),果然是相对低调的加入了主旋律的演奏,并没有用很高音,由首席小号手小曲俊之奉献这段不甘埋没的表演。
再次重复第二旋律时,弦乐声部采用了和之前长号Solo一样的滑音方式,整个乐队一起滑音,气氛变得异常紧张。这次反复没有在频响方面有所突破。
最后一遍演奏第一旋律。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小号、高音萨克管、中音萨克斯、小提琴、大提琴、英国管的主旋律演奏,加上大号等一票坚实的背景,此时具有锋利而磅礴的气势。
所有高音的乐器都奏出最强音。
就像芥末一样,此时各种乐器的高音直抵脑仁,最高泛音达到了37kHz,令人汗毛竖起。
直至最后一遍演奏第二旋律,定音鼓敲击的幅度也到最大,营造恐怖气氛,仿佛预示着什么。
最后一页乐谱属于打击乐,大鼓、钹、锣轮番轰炸,让人毫无喘息机会,耳朵鼓膜快炸开的感觉。在空拍子时,还能听到乐器的余音,经历了一场真正爆棚的听觉盛宴。
此处也出现了全曲达到192kHz频率音高的、完全达到384kHz采样规格极致的、最强最高频泛音,淋漓尽致的把384kHz的采样空间用满。
由于频谱到192kHz完全没有衰减的意思,那如果是768kHz,会不会就能完整记录最后的打击乐了呢?随着录音技术的应用,我们拭目以待。
真的感谢指挥饭森范亲率领日本世纪交响乐团(如图)奉献出如此从音乐表现力和录音质量都如此优秀的作品,我强力推荐大家也听一听,尤其是具有Hi-Res播放设备的值友,这张唱片绝不应该错过。
作为舒缓,我再推荐一首该唱片的曲目《阿莱城的姑娘第二组曲 (L'Arlésienne, Suite No. 2): IV. Farandole》,不要被开头的雄壮而吓到。这是一首轻快的曲子。这首曲子的动态范围也非常大,并且具有宽广的频响。相比《波莱罗舞曲》14分钟,这支曲子只有3分22秒,轻快的节奏更适合相对随意的聆听。
后记:
谈谈我对Hi-Res的观点。有人会质疑,哥们儿,您是蝙蝠耳朵吗?能听到100kHz?包括DSD是否真的比PCM好。我要说,为什么听唱片的时候,罕有"逼真感"?你可以说这个好听,但是却很难给出"真实"的评价。经过录制、再回放的声音,经过多个环节衰减原本的信息,增加音染,最后传到耳朵里,不知已经和最初的声音有了多大的区别。那么如果有技术可以保留真实的信息,并予以重放,就算是一个自行车铃,听起来也会汗毛竖立、起鸡皮疙瘩的。仅这一点,我是用从采集录制到播放全套Hi-Res设备与普通非Hi-Res比较过的。
对于任何可以让声音更加接近真实的技术,我是支持的,肯定的。你录都没录下来,怎么谈"保真"?又怎么可能被听到或是被感受到?能让歌手、演奏家感觉就在你面前?怎么能感觉你就是在无扩声的音乐会?所以,我不是够用派,而认为信噪比越高越好、声道分离度越高越好、动态范围越小越好、失真越趋于0越好、频率响应越宽越好、频响波动越小越好。这么多技术指标,从采集录制到播放每一项都非常优秀的话,就会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
384kHz非常适合录制配器丰富的交响乐,希望出现更多演录俱佳的作品。
(注:本文视频截图出自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爱乐于1985年演奏的《波莱罗舞曲》现场实况)
本文来自什么值得买网站(www.smzd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