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款手游里,是什么决定了一位 " 老婆 " 受欢迎的程度?

但如果是现在,同样的问题,你再拿去问一遍广大手游玩家……


在各大贴吧、论坛里,玩家对于 " 旗袍皮肤 " 的讨论几乎涵盖了文化、ACG、流量、付费心理等无数知识领域。
内容一眼扫去,甚至会让你误以为他们在玩像《奇迹暖暖》一样的换装游戏。


老玩家们则心知肚明,角色 " 出过一套旗袍皮肤 ",那是和 " 人气投票第一 "、" 动画主角 "、" 版本娇子 " 一样,是玩家党争时的重要筹码,也是角色倍受策划青睐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思考出战阵容、资源养谁,只要那角色出过旗袍皮肤,属性成长战力什么的都可以往后稍稍。



一些玩家则会以 " 旗袍 " 为特征,派出一支全旗袍皮肤队。至于阵容的强度如何、经不经打,能不能上分,只要旗袍到位,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不止是手游,往远了说,光荣的《死或生 6》也在上周推出了 " 旗袍 "DLC。



旗袍的演化
要统治电子游戏界,首先旗袍自己在现实中,就要有足够稳固的江湖地位。
如今的旗袍,是民国时期经西式裁剪改良的产物,一大特点就是造型立体。

简单来说,就是设计师拿掉了多余的空间,腰、肩等部位按人体曲线打褶,贴合人身——说白了就是更加紧身。
就像从阿米娅到绫波丽的蜕变。


那时的旗袍造型与文化观念紧密相连。旗袍款式宽大、保守,穿起来平顺。寻常百姓家的女子不兴穿袍,穿袍者多是旗人、贵族——这种差别带有很强的阶级属性。

而在明、清之后,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旗袍开始在民间兴起。
这时的旗袍开始吸纳西式设计,袖口改小,下摆上提,走流线型,用丝绸面料,整体上化繁为简,已经能看到不少现代旗袍的影子。

过去汉族妇女兴上下两截穿衣,分上衣、下裙,男性则穿袍。通过旗袍,女性希望能与男性获得同等穿袍的权利。

至于真正让旗袍走向时尚的,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
那时旗袍开始使用肩缝与装袖,说白了就是依据人的身体结构进行单独设计,以增强贴合感与立体感。

这也是港剧《上海滩》的背景年代。大都市灯红酒绿,有奢靡之风,旗袍也不免受了沾染。
这一时期,旗袍面料由单一转向丰富,更多中国与西式的设计元素也开始融入其中。比如一些更加收紧腰身的西式缝线,再次为旗袍提升了曲线美。
有时为了凸显某些部位,设计师还会以异色来进行拼搭。此外,高衩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原意是为了便于行动,后来则另生它意。

那时的旗袍是华贵的。在名利场上,与旗袍为伴的是歌手、才女与政要,旗袍体现的则是古典、性感与雅致。
这些如今常在张爱玲小说翻拍电影里出现的旗袍,那会是外国人眼中名副其实的 "Chinese dress"。

一些人骨子里奢华犹存,但终究抵不过战争时期物资匮乏,穿衣打扮只好节俭。
比如三十年代流行 " 扫地旗袍 ",下摆长可拖地,四十年代则讲究用料精简,穿起来舒适就好,旗袍下摆也就一再拉升,衣袖、高领也大多裁去。这时的旗袍已经与现代很接轨了。

但旗袍的发展并不遂人愿,后来的几十年,旗袍随时代风向被打入冷宫,等旗袍再次大规模流行起来,已经是 2000 年前后。
因一些服务行业,新时代的旗袍多少沾了点污名,但这也反衬出旗袍一时的地位,它已经不再用于日常穿着,而是专为舞会、商会等正式场合准备。穿上一身旗袍,就等于自带了古典与文雅的风韵。

然而这几年,旗袍在游戏领域开始衍生出新的用途。尤其每逢春节,各大手游开启春节活动季,亮出新款皮肤时,玩家总免不了疑惑:为什么又是旗袍?难道中华上下五千年就它一个旗袍呗?


比如汉服。别说游戏厂商了,在国内的汉服圈,关于哪家汉服是正统,哪家是山寨的讨论一直喋喋不休。在百度 " 汉服吧 " 里,吧务就干脆把禁止撕逼汉服款的吧规直接置顶,以绝后患。



时间一久,玩家难免会对高度同质化的人设感到不满,并衍生出 " 旗袍包子头 " 是外国人对中国女性不良刻板印象的想法。
比如先前《FGO》手游的新英灵杨玉环,就因为旗袍包子头元素在国内引起了一些争议。




前者充斥了冲突与成见,后者则不吝于赞美。


毕竟,任何因循守旧的东西都会在这个时代落入俗套,就连包子头也不例外。
但旗袍随时代不断演变,并吸纳外来文化取得的一种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就不愧为一种励志的典范。

而且,如今许多国产手游的世界观,纷纷是科技先进但群雄割据物资匮乏。结合上文提到的旗袍演变史稍加思索,就不难理解这两年国产手游为何总出一些布料缺斤少两、款式极其夸张的旗袍了嘛。
-END-
推荐阅读


